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回收?焚化?

  環境保護署05年落實在屯門第38區,以逾三億元興建面積19公頃的環保園,作為廢物回收業永久用地,推動業界透過具增值能力的科技,在本地循環再造物料,以取代目前本港絕大部分廢料均「打包」出口的模式。

  環保園06年年底已完成第一期7公頃用地並進行招標,可惜的是,直至今年二月,租戶都未開始運作,原因是其中三幅地,需要重新招標再承租,其餘三幅地的建築圖則,就仍未完成。相反,環保園二期內的「仁愛堂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去年獲政府宣布資助二千五百萬元建廠及營運,在3月初時已開幕投入運作。

  環保署07年至去年底,為環保園累積支付3,200萬元的管理費,而原訂於去年底招標的第2期12公頃用地,竟有4.9公頃淪為貨櫃場。 究其原因,是負責的環境局錯估市場形勢,高估環保園的吸引力,以致乏人問津。

  其中一個原因,是環保署要求廠商依照圖則建廠,財政要自給自足,但本港經營回收再造事業利潤甚小,發現難有投資者自資建造及營運。

  其次,就筆者所知,回收商目前都面對著回收量不足的困擾。例如以上述的仁愛堂環保園塑膠資源再生中心,他們廠房個多月來都已經做好清洗、分類等工序,但關鍵的再造膠這一步驟卻停了下來,原因是它們的機器一旦開動,就一定要24小時運作,在未能確保有穩定塑膠廢料前,他們也不敢貿然啟動。

  為什麼回收量不夠高?一來政府沒有強制回收政策,儘管不少公共屋邨都有回收箱,但由於教育不足,回收量一直不高;有更甚的是個別管理公司,為了貪便,會把回收箱的廢料跟一般垃圾混在一起棄置,令「回收」名不副實!

  而政府在不積極鼓勵回收的同時,反而卻打算在屯門曾咀再興建多一座焚化爐(美其名是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焚化固然會帶來污染,而且更需要燃燒大量的廢料才保持焚化爐運作,這與回收可說是背道而馳。

  我們建議政府應盡力資助再造業營辦者,善用他們租用環保園建立廠房,以及發展增值的循環再造技術;並參考日本、台灣等地,訂定垃圾分類政策。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