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被一沉百踩的無線,今次就莫名其妙地被捧上天。在我看來,林保全的配音也不至於驚為天人,這麼備受重視的原因,就只是他剛好一直以來都擔任受歡迎的多啦A夢這角色而已。可以想像,如果今天死的是小夫的配音員(方煥蘭→黃鳳英→林丹鳳),情況應該會有天壤之別。
早年港台譯者因哆啦A夢頸上的鈴鐺吊飾而命名為叮噹/小叮噹,後來即使為尊重藤子老師遺願,朝日規定所有中名譯名皆為「哆啦A夢/多啦A夢」,而其他角色亦分別指定了中文譯名,但也得不到很多人的認同,堅持認定叮噹才是最好的翻譯。
其實我也不覺得「多啦A夢」是個好翻譯,所以我是不介意把它叫作叮噹啦,可是你能不能一併把大雄改一改名、叫他做「眼鏡」?又或叫靜香做「雙馬尾」/「裙子」?
眼鏡讀起來不是字音鏗鏘響亮、抑揚頓挫,更十分形象化,與他頭上的一副圓眼鏡聯繫着,見字如見角色嗎?(抄襲自《時光機,留給誰?》~星河千帆)。因為根據你的邏輯,這才是一個好譯名啊~
撇下7~80年代那堆譯名黑歷史(例如叮噹、林有德、孟波、機動戰士雷霆一擊…)不理,其實現時的譯名也常常會亂七八糟:
格雷 and 納茲 |
而右邊的是ナツ・ドラグニル(Natsu Dragneel),大陸也意譯成夏・多拉格尼爾。根據他們的邏輯,宮崎駿的作品《風之谷》女主角ナウシカ(娜烏西卡) ,應該改為「菜宇鹿」;某22世紀機械貓就當然是「怒羅江門」才對XD
而在動畫中,Natsu的讀音也不是「夏天」的讀法,故應普通地音譯成納茲。
來自22世紀的機械貓 怒羅江門 |
有香港出版社就犯了另一極端。下圖右是《HUNTER×HUNTER》的角色 ノブナガ・ハザマ(Nobunaga Hazama),因為他又紮髻、又穿和服、拿武士刀又會用居合,怎看也是個日本人,但文化傳信就給他來個音譯成「納布拿加」(台版則是混血的叫作「信長·哈察馬」),幸好TVB版改回成狹間・信長。
妖狐藏馬(被巴)and 信長 |
角色名字的原則
全部看起來都像是外國名字的話,麻煩你用音譯;大原則就是按照本地語言去音譯,亦即廣東話去譯出最接近原文的音,例如Michael則應用米高,而非麥可。
日本人的話,有漢字就用漢字,如果只有平假名/片假名,就用常用的借代字(例如Sayaka = 沙也加)
如果不肯定是不是日文,就看當時情景而定,例如《SAO》中的明日奈,使用跟自己名字拼法一樣的Asuna當作網名,由於是網名,那就音譯成亞絲娜則可。
本來還想談一下無線明珠台的角色譯法,由於篇幅所限(不,其實是我懶),下次再談。
無線的翻譯法典範:莫(Mulder)探員 and 郭(Scully)探員 |
字幕組及配音,孰佳孰劣?
由於絕大多數香港人都不懂日語,所以在上網未普及的年代,配音幾乎就是唯一途徑去了解動畫在說甚麼。
在我看來,日配和粵配的關係,就像是文學原作和翻譯一樣,翻譯的版本再好,也不太可能會做得比原著好。事實上我也沒聽說過有這樣的例子。
由於成本所限(如果連自家製劇集都是用同一劇本改改人名、職業就當新劇,你期待它會放多少資源給配音工作?),我相信香港配音業整體質素是不及日本 ,畢竟人家很多都會上聲優專門學校,而且日本可以幾千個聲優給你挑,出類拔萃的機率一定比香港高───不是說香港一定差,而是日本一定好過香港。
不過其實也沒誰好誰差,「 好的粵語配音」跟「更好的原音 + 好字幕」,在兩者都不影響你了解劇情的前提下,真的只是看你喜歡哪一邊而已。
只不過,電視台的翻譯,往往未必能令你真的了解到劇情。
翻譯最重要的,就是信達雅,而不是甚麼等效翻譯,因為文化不同,你幾乎不可能完全翻譯出另一種語言,例如日文的同音/近音梗。
原文
まさかりかついで
きんたろう
くまにまたがり
おうまのけいこ
ハイ シィ ドウ ドウ ハイ ドウ ドウ
ハイ シィ ドウ ドウ ハイ ドウ ドウ
|
重新斷句版本
ま さかりか?
ついだき
ん たろう
く ま に
またがり おう まのけいこ
ハイ、シィドウ!ドウ?ハイ!ドウ?ドウ?
ハイ、シィドウ!ドウ?ハイ!ドウ?ドウ?
|
又或《銀魂》中其中一個角色「長谷川泰三」,他的外號就叫「MADAO」,由來是「まるでダメなオッさん」(簡直是沒用的大叔)抽取這三個字,簡稱就是「マダオ」(MADAO)。
而中文的翻譯都稱之為「廢柴叔」。
明白到不同語言上翻譯的困難後,我覺得最合理的做法還是加上註解。
可是,漫畫或者字幕組在線上發佈的影片倒還可以加註解,但電視台的話就不容許你停下來細看註解,在沒辦法下,電視台的翻譯如果不能意譯,可能就要犧牲一下了原意而超譯了。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