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十年河東

我覺得文字只是載體,正如台灣人日常生活可能會講台語,但會寫書面語,而不會寫台字(台灣閩南語)、原住民語。

不是說閩南語白話書面語就比較低,中原的書面語*1就更高祟。最大的原因,是照顧不會說台語的「外省人/後代」。可是,你會說台灣人的獨立意識不高嗎?
畢竟,學一套語文是雖然很大成本的。我們現在都說要保留瀕危語言,但是放眼一二百年前,可能隔一條村用的語言都不一樣了──但當年的人很可能一輩子都出不了村子,他們沒必要花時間多學一門語言(當然更沒錢去學識字了),要跟朝廷派來的官溝通,找村子的讀書人來做就好。

但去到今天,人文交流已經是全球化,如果灣仔只會操福建話的同事,跟大埔操圍頭話的同事,要如何溝通?所以,語言大一統是大勢所趨,所以秦始皇才會規定「書同文」。你看有誰會說保衛圍頭話嗎?沒有,你沒想過長頸鹿的感受。
換句話說,只要有誘因,人自然會用「最大公約數」的載體來溝通。而最多人用的,通常都是官話。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當年大家亢奮地消滅客家、圍頭話,他日廣東話被消滅,又有誰來說呢?當然,因為成本問題,我本身亦沒動機誘因再去學普通話。只是,要下一代去守護廣東話,又憑甚麼呢?

*1書面語最大目的就是讓所有人看得懂,某程度上說是「普通文」倒說得通。

沒有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