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

當媳婦熬成健吾

在看新聞,說有人在爭取普選。  

其實,自1842年成為英國殖民地以來,直到1982年區議會才開始有選舉。直到1991年,立法局才開始引入直選。直到現在,立法會還是有功能組別把持,特首還未能真正普選,香港有多民主,經濟成就有多高,大家可以想像。 

關心民主普選,好像很重要。對,好重要。不能質疑的。不可質疑的。



如果有人認為以上的論述有問題,那我想你對健吾的文也不會太贊同。

就算閣下能夠在貧窮下出人頭地,也不代表(其他人)貧窮是應份、沒有書桌是理所當然的。

沒有書桌,固然不代表一定讀不成書,但應該沒人會反對讓孩子有一張吧。
因為你今天已經脫貧,是不是就一定要讓其他家境不好的孩子沒書桌,感受一下你當年的狀況?

「我細個夠一樣無書檯啦」,不等於沒書檯是一種理想狀態。
「我細個咪一樣日日被老豆用棒球棍打」,不等於用球棒打仔是應份。

看原文怎說?

「社區組織幹事施麗珊指出,劏房空氣差,居住環境擠逼,光綫不足,貧窮兒童住在劏房會影響學習及成長。施提出,目前有近十萬名兒童輪候公屋,促請政府加快興建公屋的進度,建議將兒童列入優先編配公屋條件,並為輪候公屋而有兒童的家庭,提供租金津貼。」

我不太覺得建議有甚麼問題,再說,重點根本不是書桌,而是居住環境(劏房上公屋)。
除非某人因為不爽社協曾為新移民出頭,所以有理無理,先抽水再說,那就另當別論了。

2014年8月21日 星期四

冰桶,道德的挑戰。

最近冰桶挑戰的風氣終於傳到我城。 

冰桶挑戰(英語:Ice Bucket Challenge)主要是為美國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協會(ALS Association)籌款而發起的,參加者需要讓一桶注滿冰塊的水倒在自己頭上,並且將整個過程拍成影片上傳。另一方面,參加者亦會提名三名其他人士要求其仿效,被提名者需於24小時內回應,並可選擇接受相同挑戰,或是改成捐款100美元給慈善團體作為代替,或是兩者都做。另外已接受挑戰者的捐款金額起步點亦可由100美元降至10美元。  

籌款活動本身甚為成功,截至8月19日為止的三星期,行動已經為協會籌得超過2,290萬美元的捐款,是去年同時期的捐款數目的12倍。(出處:維基)  

不過這活動傳到香港時,就屢被質疑,例如環保觸覺的譚凱邦就說
「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缺水的國度,辛辛苦苦才能得到食水..... 發達國家的水資源較充裕,難道就可以浪費? 一包冰、一桶水,一時之快,宣揚的是什麼的價值觀?」      
道德:冰桶挑戰

像何韻詩一樣不玩而捐固然好,玩了再指名下一人淋冰水而帶來捐款,也無不可。當然,像金城武那樣,希望大家不因指名「被挑戰而關注」,也是值得敬佩。

只不過若硬是要這樣非難,就未免太道德撚了。只是一桶水而已,浪費不了多少,你洗澡久半分鐘可能已經比這一桶水浪費更多了(更何況水會循環不會消失了),如果真的有人因為這桶水而願意捐錢,相比之下就很值得了。  

不然的話,歡樂滿東華是浪費大氣電波;跑步籌款就是阻塞交通;拍照籌款是浪費菲林、浪費電力,哎呀,非洲好多人連電力都沒有啊…

甚麼,畢菲特慈善午餐吃甚麼好料啊,去吃三文治好嗎?

道德:籌款晚宴
活在聖人之都,大家(這時候)這麼有道德感,害我都有點慚愧了。

雖然世上沒有如果,但若ASL不是用這種方法宣傳,我也只知道霍金是得了不知甚麼病而癱瘓而已,根本不知道有這麼的一種病,更諻論善款數字了。我不懂代ASL 度橋,不過,如果只是設計、拍攝圖片放上FB、弄個慈善曲奇、籌款晚會,你覺得效果會更好嗎?

冰桶挑戰以推廣來說是成功,也有其理由,所以我個人沒甚麼意見。
就算政客實在真想環保,也不要太KY。換了是我,我不會去非難這活動,而是會去建議更環保既方式進行,例如順手淋花、在浴缸淋、學金城武用抽濕機水…,而不是眾人皆醉我抽水。

題外話,這種孤兒病其實背後很複雜,既治不好,藥廠也因為病人太少而沒誘因去研究藥物,就算研究出來也是天價,到底捐款能幫到多少,我也不知道。而另外也牽涉這類病人的綜援殘疾津貼、親人照顧上的負擔。

與其指責浪費一桶水,我希望政客更能去想想上面更切身的問題。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JCO臨界被曝事故

原文:http://blog.goo.ne.jp/nagaikenji20070927/e/ad17d63706ebe223818794f9822a797d


「(JCO臨界被曝事故)此事故被曝而10年間死亡的人數為數百人」

這種記述是從某部落格的發文,昨天再從推特上流傳,令我也懷疑了自己的眼睛。這種基本的被當作事實、面不改容地流傳虚偽的情報,令我嚇了一跳。

這一點,不去檢查情報就轉載的有也有問題。

我在東海村的JCO臨界被曝事故發生兩小時後進入現場,逗留了兩星期。如果那時候因為輻射而引致數百人死亡的話,肯定會有很多訴訟裁判和反對運動。我但我就從沒聽說過。當時,以數星期為單位停留的記者幾乎都沒有。而我當時也在,亦接受了WBC(白血球檢查),也知道當時自己的接受輻射量。據政府推計約為0.2微西弗左右。而阪南中央病院等反方的推定也只為其五倍、即1微西弗左右。

跟今次的福島事故根本不能比較。少太多了。

而且那時候幾乎沒有放射性物質洩漏。只有在臨界點時才放出放射線。這跟放射線的外部被曝的距離也有關係。雖然中性子線釋出也有危險,但那也只限極近距離、且長時間照射才會對人體造成重大危險,這種人只是極少數。

在JCO事故時、周邊普通市民而又在發生源頭的轉換試驗大樓這至近距離的,就只有大泉昭一夫妻而已。(大泉先生)已在2011年逝去了。而他太太則尚在世。JCO的轉換試驗大樓是遠離機構內的其他建築物、而大泉先生的家就在圍牆的另一側。事實上在距離上是很近的。而當然機構內的其他建築物,則遠離試驗大樓。大泉先生的親人提出健康被害告訴、雖然法官不承認,但我認為理應算數的。

假設算上大泉氏過世、以及當時接近轉換試驗大樓的小隊的人都全在這10年間死亡,最多也只得數十人而已(最大推定而已。多半是更為更為少)。就算全部都賴到核電的關係,這已是極限了。在JCO當時的東海村事業所裡就只有一百人左右。算上消防、警察、記者陣也不過是數百人。而這些人幾乎都身處比大泉先生的建築物、轉換試驗大樓更遠的地方。也就是說,被輻射量會比大泉先生更少。而在臨界點、即發生時的輻射量最為高,在兩小時後就減低至一定量,而在24時間後就幾乎沒了。

直到傍晚,在政府未下判斷的狀態下,村上村長自行判斷將數公里的村民疏散避難。因此,應該是沒多少村民受到相當大的外部輻射量的(在普通村民之中就數大泉一家受到的輻射最高)。

這是由當時某大學教授用尿檢査,調查DNA的破壊程度,而村民幾乎都是在正常値。

可是,當時轉換試驗大樓工作的大内和篠原就受到很大劑量的輻射,之後就死亡了。而另一位作業員雖在門的另一側,但也受到不少輻射(他受輻射量是排第三),但還僥倖留得一命。

而且是次意外,在放射性物質、事故性方面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就幾乎找不出。找幾乎沒有放射性物質放出的意外中,因為放射線的原因而導致數百人死亡是不可能的。在一定的近距離算上的也頂多只有數百人,再多也沒有了。如果死了數百人的話,那麼這班人也就是全部死了。可是,我卻從沒聽說過這麼一回事。很明顯,這是謊言。首先,我自己也不可能不死了,而且我認識的很多人也非死不可、卻還沒有死。

話說回來,放射性物質擴散跟只說外部輻射量是兩碼子的事。只拿外部輻射量就能致死,就只有在極近距離、接受高輻射量、又一定期間受到低輻射量,之後又如何。今次的事明顯兩邊也不是。放射線在釋出一日內就完結,而高輻射量也只限在轉換試驗大樓的建築物內。而三人之中的其中一人還存活,不可能反而會有幾百人死亡。

貼上大内先生跟篠原先生受到高輻射量燒傷的照片(十分可怕的照片),然後散播「他說有好幾百人死了」這樣的假話,這是相當惡質的。


我很早以前曾跟這部落格的筆者通過一次電話,但從當時對話我感受以及其他的發文來看,完全對我這情報源沒有任何的信任。令我覺得這樣囫圇吞棗地相信嗎???。當然,會信的網上讀者也有很大問題。

而相信這些事的他們,我確切感到在這兩年間甚麼也沒學習過的人佔了大多數。

真是可恥。放射性物質跟輻射線的分別,拜託,就算是基本的書本也好,再去確認一次吧。

JCO的事故,拜託,這利用互聯網作一點基本的檢索,搞清楚最低限的事實關係。

這麼容易就被這些只要細想一下就能知道分別的東西騙到真的令人感到羞恥。

「數百人可能有點誇張,不過也不像是假話…到底是怎麼了?」聽到這種微妙的回應,令我更感失望。拜託了,稍為思考一下吧。

很多人停止了考量和思考。那麼樣的不行的。

這樣子的話,就會輕易地被以求出名或其他不同目的的虚偽情報被騙到了。明明已經過了兩年了。

拜託了,請思考吧。拜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