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寧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說新語》
該故事敍述的是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某天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裏鋤地,鋤啊鋤啊瞎貓就撞上了死老鼠,地裏露出來一塊金子。這時管寧當作沒看見接著往前鋤,華歆則停了下來,檢起看看後丟開,繼續鋤下去~
第二件事,兩人在房裏讀書,門外官府的儀仗隊過去,在管寧照看他的書時,華歆開小差溜出去看,回來時發現管寧已經把席子割開了:「你不是我的朋友!」
…… 故事就此完結。 你的老師總不免問一下:「小朋友,知道這個 故事講了什麽嗎?/同學,這課的主旨是甚麼啊?」
「很明顯,管寧是位弱視和聽障人士,我們不應忽視他們的需要,只顧自個兒看熱鬧。」
老師慌道:「不對 不對,大家再仔細想想。喏,你來說說看,這個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麽?」學生站起來搖搖頭說不知道。老師就解釋:「第一件事裏,華歆被金錢誘惑,第二件事裏,華歆被權力誘惑。所以管寧要和他絕交,因爲不能抵制金錢權力的誘惑的人,是不值得做朋友的。」
可是老師,第一件事裏,華歆不是把金子扔掉了嗎? 看一看發生甚麼事之後,不是馬上回來讀書了嗎?
假如考試時問到這個故事的內涵,標準答案會是這樣:
捉而擲之這個簡單的動作卻暴露了華對金錢的貪婪,將片金擲之這個動作是故意僞裝對錢財的輕視。一捉一擲由無意識的表露到有意識的僞裝,從他的 行爲變化細膩的刻畫了他心理的變化,並揭示了他的人格特徵。而後的二人同席讀書,有乘軒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視,就更明顯的暴露了華歆的淺薄與俗氣。
結論是,華歆乃一介「德行卑污」的庸俗小人,我們要鄙視它。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看到地上有亮閃閃的東西,拾起來看過究竟,有甚麼不對勁?(也許是因為那金子礙著鋤地呢?)
還有上課的時候,我們大家聽到街上敲鑼打鼓,一般人都會往窗外看吧?
如果做到管寧一般的毫無好奇心,做人猶如行屍走肉,還有甚麼樂趣?
或曰:錯的不是行為,而是動機。
為利有甚麼問題?
重點是,他有沒有貪取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沒有。他充其量就沒有將金子交給地主或官府,這點,管先生不比他好了多少。
他有沒有為了得到權力而鑽營?《世說新語》也沒告訴我們,只說他看完後就回席。
人如不追求利益,恐怕現在還過著石器時代的生活。愛迪生一生為了利益,取得千多項專利權而不是免費公諸於世,有誰數他的不是?
再者,重利不等於忘義。
還有,因爲管寧斷交之事而「暴露」了「對金錢的貪婪」的華歆,實際上生活清貧、淡於財欲。當他受朝廷徵召準備離開東吳時,送別的人絡繹不絕,一共贈遺了幾百兩銀子。 華歆來者不,照單全收,同時暗暗在每個人的禮物上加以標識,等到出發時,便將這 些一一歸還(後來管寧離開遼東時,也做了同樣的事情)。此後在魏國,儘管位至三公 ,依然「家無擔石之儲」。
黃初四年,華歆向朝廷推舉了管寧——這個曾經是他朋友、也曾經給他難堪的人, 管寧得以離開遼東,回到闊別三十多年的中原。這一年,管、華二人已經分別六十六、 六十七歲高齡了。明帝即位後,華歆又推薦管寧代替自己,曹睿沒有答應。不知經過數 十年世事滄桑,這時候的管寧,會如何看待華歆呢?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